氧化温度对X80钢氧化膜结构及阻氢性能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1年3月5日 点击数:3041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预计到2040年,全球能源需求增长约三分之一
氢原子进入材料内部,会降低输送管道的塑性和断裂韧性
X80钢在室温下即可生成氧化膜,但该氧化膜很薄,在高压环境中氢原子极易穿过。本工作在氧化时间相同的条件下,在不同氧化温度下制得X80钢氧化膜,通过电化学氢渗透测试,研究了不同氧化温度对X80钢氧化膜结构及阻氢性能的影响。
1 实验材料和方法
实验材料选用X80管线钢,其化学成分(质量分数,%):C 0.071、Si 0.200、Mn 1.830、P 0.007、S 0.001、Cr 0.231、Mo 0.260、Ni 0.032、Nb 0.070、V 0.001、Ti 0.015、B 0.0002,Fe余量。试样尺寸为直径24 mm,厚度2 mm的圆片状试样,其表面用砂纸逐级打磨至600号,用无水乙醇清洗、丙酮除油。干燥后的试样放入箱式电阻炉内,在空气中加热,以10 ℃/min的速率升至实验所需的不同温度(300、400、500和600 ℃),保温2 h后空冷至室温待用。
氢渗透实验有气相充氢和电化学充氢两种方式,有实验数据表明
通过分析阳极池测得的氢渗透电流和时间的关系曲线,来评价氧化膜的阻氢性能。在JSM-7200F扫描电镜(SEM)下观察氧化膜层和截面形貌。用D-max 2500/PC X射线衍射(XRD)和HR Evolution显微激光拉曼光谱(MLRM)对氧化膜的相组成进行定性分析,XRD工作条件为:40 kV,150 mA,Cu靶。
2 实验结果及分析
2.1 氧化膜结构分析
图2为X80钢不同温度下氧化后的样品表面XRD图谱。由于XRD有一定的探测深度,因此表面氧化膜较薄时图谱中会显示钢基体的衍射峰。从图2中可以看出,随着氧化温度升高,氧化物的峰强逐渐增加,说明氧化膜的厚度增加。在300 ℃氧化后得到的氧化膜层推测极薄,未能观测到氧化物衍射峰。400 ℃时出现了微弱的氧化物衍射峰,通过比对分析,氧化物为Fe3O4和Fe2O3。随着温度进一步升高,到500 ℃和600 ℃时,基体衍射峰强度逐渐降低,说明氧化物膜厚较400 ℃明显增大,氧化膜主要由Fe3O4和Fe2O3构成,并且Fe3O4含量明显高于Fe2O3。
图3为X80钢在不同温度下氧化2 h后样品表面的拉曼图谱。从图3中可以看出,主要的拉曼衍射强峰在225、288、405、495、600、651和1311 cm-1。其中,495、600和651 cm-1是α-Fe2O3的拉曼特征强峰峰位,288和1311 cm-1是Fe3O4的拉曼特征强峰峰位,225和405 cm-1是γ-Fe2O3的拉曼特征强峰峰位,由此可知,300~600 ℃氧化后得到的氧化层,随着氧化温度的升高,Fe3O4向α-Fe2O3和γ-Fe2O3转变,而氧化物还是Fe3O4为主。
图2 在不同温度下氧化2 h后样品表面的XRD衍射图谱 下载原图
Fig.2 Surface XRD patterns of the X80 steel after oxidation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for 2 h
图3 在不同温度下氧化2 h后样品表面的拉曼图谱 下载原图
Fig.3 Surface Raman spectra of the X80 steel after oxidation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for 2 h
(a) 300 ℃; (b) 400 ℃; (c) 500 ℃; (d) 600 ℃
图4 在不同温度下氧化2 h后X80钢表面SEM图像 下载原图
Fig.4 Surface SEM morphology of the X80 steel after oxidation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for 2 h
(a) 300 ℃; (b) 400 ℃; (c) 500 ℃; (d) 600 ℃
2.2 氧化膜形貌观察
图4为X80钢在不同温度氧化后的表面SEM形貌图。可以看出:随着氧化温度的变化,氧化膜的表面形貌发生了改变。300 ℃生成的氧化层均匀致密,无明显缺陷。400 ℃氧化膜层上存在着微孔,而且氧化膜表面开始出现一些针状新相。资料显示,温度升高会导致Fe3O4到α-Fe2O3晶体结构的转变,且生成的Fe2O3位于氧化膜外层
图5为X80钢在不同温度下氧化得到的截面背散射形貌图,不同温度形成的氧化膜厚度的测量结果已列入表1。
由表1可以看出,随温度的升高,氧化膜平均厚度逐渐增加。在300 ℃氧化后,氧化膜平均厚度为2.1 μm,且氧化层均匀致密。400 ℃氧化后氧化膜平均厚度为4.6 μm,氧化层中分布有较多的微孔和微裂纹,有的裂纹甚至贯穿氧化膜。500 ℃氧化后得到的氧化膜平均厚度为5.8 μm,氧化膜厚度均匀,表层中存在少量的微孔。600 ℃氧化后得到的氧化膜平均厚度为6.5 μm,氧化膜厚度不均匀且与基体结合疏松,在氧化膜表层中同样存在少量微孔。
表1 不同温度形成的氧化膜厚度的测量结果 导出到EXCEL
Table 1 Measurement results of oxide film thickness formed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Specimen |
No. |
Film thickness/μm |
Average thickness/μm |
Standard deviation |
300 ℃ |
1 |
2.60 |
2.1 |
0.500 |
2 |
2.13 | |||
3 |
1.60 | |||
400 ℃ |
1 |
3.73 |
4.6 |
0.760 |
2 |
4.93 | |||
3 |
5.14 | |||
500 ℃ |
1 |
5.80 |
5.8 |
0.478 |
2 |
5.86 | |||
3 |
5.73 | |||
600 ℃ |
1 |
5.00 |
6.5 |
1.689 |
2 |
8.33 | |||
3 |
6.17 |
综合以上拉曼光谱、X射线衍射、表面及截面扫描电镜分析可知,X80钢在300 ℃氧化时,氧化膜较薄,主要由Fe3O4构成,氧化膜层均匀致密。随着氧化温度的提高,氧化膜厚度逐渐增加,400 ℃下氧化时,氧化膜由Fe3O4和Fe2O3构成,并且由于发生了Fe3O4到α-Fe2O3氧化产物的转变,使得氧化膜内部存在着微孔和微裂纹。氧化温度在500 ℃和600 ℃时,氧化膜厚度进一步增加,由表层的Fe2O3和次表层的Fe3O4构成,表层的Fe2O3膜层中存在少量的微孔。
图5 在不同温度下氧化2 h后的X80钢截面SEM背散射电子像 下载原图
Fig.5 Cross-section SEM-BSE images of the X80 steel after oxidation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for 2 h
(a) 300 ℃; (b) 400 ℃; (c) 500 ℃; (d) 600 ℃
2.3 阻氢性能分析
图6是不同温度下氧化2 h后的钢样氢渗透曲线,据此可分析氢穿透时间和稳态氢渗透电流两个参数。氢穿透时间指的是氢渗透电流开始升高时的时间,稳态氢渗透电流指的是氢渗透电流达到稳态最大值时的电流。两个参数的分析结果列于表2。可以看出:在25 ℃时,钢基体的氢穿透时间为50 s,稳态氢渗透电流为6.497 μA·cm-2。相比之下,无论在哪种温度下氧化,氢穿透时间都有所延长,稳态氢渗透电流都有所下降,说明表面膜都有一定的阻氢作用。在300 ℃时,氢穿透时间为900 s,稳态氢渗透电流为1.183 μA·cm-2。在500 ℃时,氢穿透时间为1600 s,稳态氢渗透电流为0.907 μA·cm-2,当氧化温度达到600 ℃时,氢穿透时间延长至5000 s,稳态氢渗透电流下降到0.878 μA·cm-2。随着氧化温度的提高,显示试样的氢穿透时间延长、稳态氢渗透电流密度降低。然而,在400 ℃时出现异常,稳态氢渗透电流为1.3 μA·cm-2,氢穿透时间仅仅为150 s,远低于在300 ℃氧化的试样。结合SEM形貌可知,在400 ℃氧化形成的氧化膜内部存在着微孔和微裂纹,使得部分氢原子穿透路径缩短或者直接与X80钢基体接触,从而引起氢穿透时间缩短和稳态氢渗透电流升高,导致了该温度下形成的氧化膜阻氢性能变差。
图6 在不同温度下氧化2 h后的X80钢氢渗透曲线 下载原图
Fig.6 Hydrogen permeation curves of the X80 steel after oxidation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for 2 h
表2 X80钢在室温及不同氧化温度下的氢渗透参数 导出到EXCEL
Table 2 Hydrogen permeation parameters of X80 steel at room temperature and different oxidation temperatures
|
25 ℃ | 300 ℃ | 400 ℃ | 500 ℃ | 600 ℃ |
Permeation current density /(μA·cm-2) |
6.497 | 1.183 | 1.207 | 0.907 | 0.878 |
Permeation time/s |
50 | 900 | 150 | 1600 | 5000 |
Film thickness/μm |
- | 2.1 | 4.6 | 5.8 | 6.5 |
φf /φm |
- | 4278 | 1905 | 2125 | 1969 |
通常氧化膜可以起到物理屏障的作用,降低氢渗透通量和钢基体中氢浓度。为了定量分析氧化膜的阻氢性能,本文建立了氢渗透模型,如图7所示,用来表述沿试样截面厚度方向上的氢浓度分布。其中,模型建立在以下假设的基础上:
1)氢在氧化膜和钢基体中以原子的形式扩散
2)在稳态氢渗透阶段,试样中所有区域的氢浓度将不再随时间改变;
3)氢在氧化膜和钢基体中都是梯度分布的,氧化膜外表面的氢浓度用C1表示。在测氢侧外表面,由于氢原子被氧化成氢离子,因此氢原子浓度为0;
4)对X80钢而言,膜和基体界面处的氢浓度不连续但是化学势连续,在氧化膜和钢基体界面处的膜这一侧氢浓度用C2表示,而界面处钢的这一侧氢浓度用C0 表示;
5)在氧化膜和X80钢中的氢扩散系数分别为Df和Dm;在氧化膜和X80钢中的氢溶解度分别为Sf和Sm;氧化膜和钢厚度分别为Lf和Lm。
图7 氧化膜-钢扩散系统中氢的浓度分布 下载原图
Fig.7 Concentration distribution of hydrogen in film-steel diffusion system
X80钢和氧化膜中总是存在一定的晶界和位错等氢陷阱,因此,上面提到的氢浓度、氢扩散系数和氢溶解度都是在考虑到氢陷阱之后得出的真实值。当氢渗透电流达到稳态值后,氧化膜中的氢通量(J∞f)和钢中的氢通量(J∞m)可分别表示为: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J∞f 等于J∞m,因此氧化膜-钢基体渗透模型的氢通量可以表示为:
Song等
将等式(4)的变形代入公式(3),可得到稳态氢通量表达式:
式中:φ=DS,f是充氢表面的氢逸度,J′∞m代表在相同的充氢环境下不带氧化膜的X80钢的氢通量。需要注意的是,逸度是描述氢分子活性的一个参数,当电化学充氢电流密度或氢气压力相当小的情况下氢逸度等于氢压
为了定量的分析氧化膜的阻氢性能,等式(5)可以转化成:
因为氢通量与氢渗透电流密度成正比,
因此,等式(6)可以转化成
上面公式中的φm和φf分别代表氢在X80钢和氧化膜中的穿透能力,i′∞m和i∞分别表示在相同的充氢环境中不带氧化膜和带有氧化膜的X80钢的稳态氢渗透电流密度。φm/φf是描述氧化膜阻氢性能重要的一个实验参数。φm/φf比值越大,代表氢在氧化膜中的穿透能力相对钢基体的越差,氧化膜的阻氢性能越好。φm/φf可以根据稳态氢渗透电流和氧化膜厚度计算出来,计算结果列于表2中。
从计算结果可以得知,氧化温度为300 ℃时生成的氧化膜阻氢性能最好,其φm/φf值为4278。而氧化温度400 ℃时,氧化膜的阻氢性能突降,φm/φf值约为300 ℃时的一半,阻氢性能最差。随着氧化温度的进一步增加,500 ℃和600 ℃氧化得到氧化膜的φm/φf值分别为2125和1969,阻氢性能相比400 ℃时又略有提高。
3 氧化膜结构变化影响氢渗透的机理分析
随着氧化温度的变化,X80钢的氧化膜结构和阻氢性能发生变化,预示着氧化膜的阻氢性能决定于膜的结构。为了阐释膜结构变化对氢渗透行为的影响机理,相应建立了不同氧化温度下氧化膜/X80钢系统的氢渗透模型,如图8所示。为了简化起见,理论研究氢原子在材料中的扩散时一般不考虑氢陷阱的影响
图8 不同温度下氧化膜/X80钢系统的氢扩散模型 下载原图
Fig.8 Hydrogen diffusion model of oxide film/X80 steel system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a) 300 ℃; (b) 400 ℃; (c) 500 and 600 ℃
氧化温度在300 ℃时,氧化膜/X80钢系统如图8(a)所示。当溶液中的氢离子(H+)迁移到氧化膜表面时,氢离子获得电子被还原形成吸附原子氢(Hads),吸附原子氢通过溶解变成溶解性吸附原子(Habs),并通过扩散进入金属内部。由于致密氧化膜具有低的氢扩散系数和氢溶解度,氢原子难以扩散通过,因此,该温度下形成的氧化膜/X80钢系统具有较好的阻氢效果。
在400 ℃氧化时,氧化膜/X80钢系统如图8(b)所示,此温度下生成的氧化膜,表层Fe3O4在缓慢冷却过程中,会发生Fe3O4→Fe2O3的转变
根据铁氧相图可知,当氧化温度为500 ℃和600 ℃时,氧化膜主要由外层的Fe2O3层以及内部的Fe3O4层组成。氧化膜/X80钢系统如图8(c)所示,外层的Fe2O3具有较高的含氧量,具有很多氧原子缺陷和负离子空位,在氧化膜中形成微孔
需要指出的是,φm/φf值的大小反映的是氧化膜自身的阻氢能力,与膜的厚度无关。但是,氧化膜总的阻氢效果除了受膜结构影响外,还受到膜厚度的影响。膜越厚,Habs穿过氧化膜进入钢基体的难度越大,氢渗透电流越小。因此,300 ℃氧化膜虽然阻氢能力最强(φm/φf值最高),但因为膜的厚度会随着氧化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导致除了有很多微孔和裂纹的400 ℃氧化膜外,氢渗透电流随氧化温度的升高而降低。300 ℃和500 ℃氧化均具有好的阻氢性能,前者取胜于膜的致密性,后者取胜于膜的厚度大。400 ℃和600 ℃氧化则不可取,前者的氧化膜缺陷多,后者是由于氧化温度超过570 ℃,最内层会出现氧化亚铁,氧化膜与基体结合性变差,容易成层剥落。
4 结论
1) 氧化温度越高,X80钢表面形成的氧化膜越厚,在300、400、500和600℃氧化时,平均膜厚依次为2.1、4.6、5.8和6.5 μm;
2) X80钢在300℃氧化时,氧化膜主要由Fe3O4构成,膜层均匀致密,400 ℃氧化时,氧化膜由Fe3O4和Fe2O3构成,由于发生了Fe3O4到α-Fe2O3氧化产物的转变,使得氧化膜内部存在着微孔和微裂纹,氧化温度在500和600 ℃时,由表层的Fe2O3和次表层的Fe3O4构成,表层的Fe2O3膜层中存在少量的微孔;
3) 氧化膜的阻氢能力由氧化膜厚度与结构共同控制,同样膜厚下,300℃氧化膜的阻氢指标“φm /φf”值为4278,是其它温度氧化膜的2倍以上,性能最好;同样氧化时间时,500 ℃氧化膜因膜的厚度大,阻氢效果最好,400 ℃氧化时,缺陷存在导致膜的阻氢性能最差,而600 ℃氧化膜则容易与钢基体脱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