钼表面不同Al含量Mo (Si, Al) _2涂层的制备及氧化膜结构-项目案例-污水池加盖-反吊膜|膜加盖-除臭加盖-膜结构公司-上海华喜膜结构工程有限公司
网站首页 解决方案 项目案例 新闻动态 膜材介绍 关于华喜 联系方式 EN
首页 > 新闻动态 > 公司动态

钼表面不同Al含量Mo (Si, Al) _2涂层的制备及氧化膜结构

发布时间:2019年9月23日 点击数:2783

难熔金属钼具有高温强度高、抗高温蠕变性好、热膨胀系数小、耐腐蚀等特点, 在航天、电子、冶金等领域有巨大的应用前景[1,2,3]。然而钼在高温环境下易被氧化, 严重限制了其应用范围。研究人员采用多种方法在钼及其合金表面制备涂层以提高其抗氧化性能[4,5,6]

Mo Si2涂层在高温氧化环境中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性能, 但在中低温氧化环境中生成的Mo O3易挥发, 造成表面的Si O2连续性差, 因此抗氧化性差[7,8,9]。有研究表明[10,11,12], Si-Al共渗层比单一的硅化物渗层有更好的抗氧化防护能力, 在高温下Al可以优先与O发生反应, 生成的Al2O3具有较好的防氧化扩散和渗透能力。同时, 氧化膜中的Al2O3可与Si O2结合形成Al2O3·Si O2结构, 弥合氧化膜中的裂纹, 增加Si O2的粘性, 使得氧化膜能长时间保持致密及连续, 从而有效保护基体合金[13,14,15]。Maruyama等[16]和Ingemarsson等[17]研究了不同Al含量Mo (Si, Al) 2材料的高温氧化行为, 认为Al加入可有效消除Mo Si2在中低温时的“Pesting”氧化 (氧化后粉化) 现象。然而国内外对Mo基体上不同Al含量Mo (Si, Al) 2涂层的制备及其与氧化膜结构间的关系还缺乏研究。因此本文采用Si-Al包埋渗共渗的方法在Mo表面制备了不同Al含量的Mo (Si, Al) 2涂层, 研究了渗剂中Al含量对涂层的组织及其氧化膜结构的影响。

1实验材料与方法

用电火花线切割的方法切取尺寸为10 mm×10 mm×10 mm的工业纯钼试样, 经水砂纸依次打磨各面, 然后用超声波清洗后烘干备用。

包埋渗实验在高温管式烧结炉中进行, 渗剂组成如表1所示, 混合后经过3 h的球磨细化。将被渗试样埋入装有渗剂的刚玉坩埚中, 盖好盖子后用粘结剂将其密封。然后将坩埚放入烧结炉内加热, 最后得到共渗层组织。将制备涂层后的试样放置在高温电炉中进行恒温氧化实验, 氧化温度为1250℃, 氧化总时间以保温的总时间计。

表1 Si-Al共渗层的制备工艺参数Table 1 Processing parameters for Si-Al co-deposition coating preparation     下载原表

表1 Si-Al共渗层的制备工艺参数Table 1 Processing parameters for Si-Al co-deposition coating preparation

利用Bruker-D8型X射线衍射仪 (XRD) 确定涂层的相组成。通过Hitachi S-4800型扫描电子显微镜 (SEM) 观察涂层的组织结构、涂层厚度以及微观形貌等的分析。采用扫描电镜中的EMAX能谱分析仪分析涂层中元素分布特征。

2结果与分析

2.1 Si-Al共渗涂层的显微组织

图1为No.1~4工艺条件下共渗涂层的截面背散射 (BSE) 形貌。由图1可知, 采用不同Al含量渗剂制备的涂层在结构、厚度、组织等方面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No.1工艺条件下制备的涂层厚约59μm, 其截面BSE形貌如图1 (a) 所示。结合图1 (a) 左下角的局部放大图可知, 涂层由厚约58μm外层、0.6μm中间层及0.4μm内层组成。EDS分析表明外层、中间层及内层的化学组成分别为61.33Si-34.86Mo-3.81Al、62.28Mo-37.00Si-0.72Al和99.80Mo-0.2Al (at%) , 结合图3所示的Mo-Si-Al三元相图[16]可知, 其组成相分别为Mo (Si, Al) 2、Mo5 (Si, Al) 3和固溶有少量Al的Mo。

图1 (b) 为No.2工艺条件下制备的涂层的截面BSE形貌。由图1 (b) 可知, 涂层厚约47μm, 主要由厚约37μm外层、6μm中间层及4μm内层组成。EDS分析表明外层、中间层及内层的化学组成分别为54.40Si-34.80Mo-10.80Al、60.43Mo-32.81Si-6.75Al和77.21Mo-18.07Al-4.72Si (at%) , 结合Mo-Si-Al三元相图[16]可知其组成相分别为Mo (Si, Al) 2、Mo5 (Si, Al) 3和Mo3 (Al, Si) 。

图1 (c) 为No.3工艺条件下制备的涂层的截面BSE形貌。由图1 (c) 可知, 涂层厚约52μm, 与No.1和No.2工艺条件下制备的涂层不同, 其中间层有少量的黑灰色条状物质生成。涂层外层厚约39μm, EDS分析表明其化学组成为54.03Si-35.07Mo-10.90Al (at%) , 是Mo (Si, Al) 2相;中间层厚约8μm, 是由亮灰色相 (箭头1所指) 和黑灰色相 (箭头2所指) 组成, EDS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亮灰色相组成元素摩尔比满足n (Mo) ∶n (Si+Al) ≈5∶3, 表明其为Mo5 (Si, Al) 3相, 其中固溶的Al含量约为5.63 (at%) ;而黑灰色相 (箭头2所指) 组织中Al含量为64.90 (at%) , Mo含量为32.05 (at%) , Si含量为3.05 (at%) , 结合Mo-Si-Al三元相图[16]可知其应为固溶Si的Mo3Al8相, 与图2中No.3工艺所形成涂层中间层的XRD分析 (自表面磨去约45μm后测试) 结果一致;内层厚约5μm, 如图中箭头3所指, 组成元素摩尔比满足n (Mo) ∶n (Si+Al) ≈3∶1, 表明其为Mo3 (Al, Si) 相。

图1 (d) 为No.4工艺条件下制备的涂层的截面BSE形貌, 与No.3工艺条件下制备的涂层结构相似。由图1 (d) 可知, 涂层厚约51μm, 外层厚约38μm, EDS分析表明其化学组成为54.65Si-34.66Mo-10.69Al (at%) , 是Mo (Si, Al) 2相;中间层厚约8μm, 是由亮灰色相 (箭头4所指) 和黑灰色相 (箭头5所指) 组成, EDS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亮灰色相组成元素摩尔比满足n (Mo) ∶n (Si+Al) ≈5∶3, 表明其为Mo5 (Si, Al) 3相, 其中固溶的Al含量约为6.64 (at%) ;结合图2中No.4工艺下中间层的XRD分析 (自表面磨去约45μm后测试) 结果和表2的EDS分析结果, 可知黑灰色相为Mo3Al8相;内层厚约5μm, 如图中箭头6所指, 组成元素摩尔比满足n (Mo) ∶n (Si+Al) ≈3∶1, 表明其为Mo3 (Al, Si) 相。

由以上可知, 渗剂中Al含量为2~4%时, Mo (Si, Al) 2涂层厚度接近, 但相对于渗剂中Al含量为1%的涂层厚度均有所下降;渗剂中Al含量为2~4%时, Mo (Si, Al) 2层中Al含量接近, 但相对于渗剂中Al含量为1%时的Mo (Si, Al) 2涂层中的Al含量均增加。在固定其它共渗参数 (共渗温度、时间及催化剂含量等) 的情况下, Al在渗剂中的含量直接影响对应活性原子的产生和数量, 当活性Al原子充足时, 扩散速率成为影响其在渗层内含量的主要因素, 进一步增加渗剂内的Al含量对其在渗层的含量并无显著的影响[18]。因此, 渗剂中Al含量为2~4%时, Mo (Si, Al) 2层中Al含量接近, 但相对于渗剂中Al含量为1%时的Mo (Si, Al) 2涂层中的Al含量均增加。但渗剂内较多的活性Al原子会阻碍活性Si原子在基体合金表面的吸附, 使得共渗层的厚度有所下降。因此, 渗剂中Al含量为2~4%时, Mo (Si, Al) 2涂层厚度接近, 但相对于渗剂中Al含量为1%的涂层厚度均有所下降。

图1 钼表面采用不同工艺制备的Si-Al共渗层截面BSE形貌Fig.1 Cross-sectional BSE images of Si-Al co-deposition coatings prepared under different processing parameters

图1 钼表面采用不同工艺制备的Si-Al共渗层截面BSE形貌Fig.1 Cross-sectional BSE images of Si-Al co-deposition coatings prepared under different processing parameters   下载原图

(a) No.1工艺; (b) No.2工艺; (c) No.3工艺; (d) No.4工艺 (a) No.1; (b) No.2; (c) No.3; (d) No.4

图2 钼表面采用不同工艺制备的Si-Al共渗层中间层XRD谱图Fig.2 XRD patterns of the middle layers of the Si-Al co-deposition coatings prepared under different processing parameters

图2 钼表面采用不同工艺制备的Si-Al共渗层中间层XRD谱图Fig.2 XRD patterns of the middle layers of the Si-Al co-deposition coatings prepared under different processing parameters   下载原图

表2 图1中箭头1~6所示各相的EDS分析结果 (at%) Table 2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the sites marked by arrows with numbers 1-6 in Fig.1 determined by EDS analysis (at%)     下载原表

表2 图1中箭头1~6所示各相的EDS分析结果 (at%) Table 2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the sites marked by arrows with numbers 1-6 in Fig.1 determined by EDS analysis (at%)
图3 Mo-Si-Al三元相图[16]Fig.3 Ternary phase diagram of the Mo-Si-Al system[16]

图3 Mo-Si-Al三元相图[16]Fig.3 Ternary phase diagram of the Mo-Si-Al system[16]   下载原图

2.2不同Al含量制备的Si-Al共渗涂层在1250℃下的氧化行为

对No.1和No.4工艺条件下所制备的Si-Al共渗涂层进行1250℃下50 h氧化。样品氧化后均未发生氧化膜的开裂或剥落现象。图4所示为No.1和No.4工艺制备的Si-Al共渗试样氧化后涂层表面的XRD谱图, 图5为氧化后涂层的截面BSE形貌。

图4 钼表面采用不同工艺制备的Si-Al共渗层经1250℃下50 h恒温氧化后的表面XRD谱图Fig.4 XRD patterns of surfaces of the Si-Al co-deposition coatings prepared under different processing parameters after isothermal oxidation at 1250℃for 50 h

图4 钼表面采用不同工艺制备的Si-Al共渗层经1250℃下50 h恒温氧化后的表面XRD谱图Fig.4 XRD patterns of surfaces of the Si-Al co-deposition coatings prepared under different processing parameters after isothermal oxidation at 1250℃for 50 h   下载原图

图5 (a) 为No.1工艺条件下制备的涂层氧化后的截面BSE形貌。由图5 (a) 可知, No.1工艺涂层氧化后形成的氧化膜厚度约为3μm;EDS分析表明氧化膜化学组成为75.49O-23.44Si-0.95Al-0.12Mo (at%) ;结合图4中No.1工艺氧化后涂层表面XRD分析结果可知氧化膜主要由Si O2组成。氧化后涂层结构分为4层, 由外向内厚度依次约为:8、48、21和5μm。EDS分析表明其对应化学组成分别为62.45Mo-37.55Si、65.71Si-34.29Mo、63.74Mo-36.26Si和83.09Mo-16.91Si (at%) , 结合Mo-Si-Al三元相图[16]可知, 其组成相分别为Mo5Si3、Mo Si2、Mo5Si3和Mo3Si。在涂层氧化过程中, Mo (Si, Al) 2中的Si元素不仅向外扩散而且向内扩散, 随着涂层内部Si含量的减少, 反应生成物依次由Mo Si2→Mo5Si3→Mo3Si变化, 因此涂层外层如图5 (a) 的局部放大图所示除Mo5Si3外还含有部分Mo Si2相;氧化过程中涂层中的Al向表面扩散并发生氧化, 然而氧化膜中未发现明显的Al2O3生成物, 这可能与其含量少有关。可以看出, 1250℃下50 h氧化后涂层中的Al已经被消耗尽, 由此可见其所含有的Al含量偏低, 对涂层氧化膜的形成影响较小。

图5钼表面采用不同工艺制备的Si-Al共渗层经1250℃下50 h恒温氧化后涂层的截面BSE形貌 (a) No.1工艺; (b) No.4工艺Fig.5 Cross-sectional BSE images of Si-Al co-deposition coatings prepared under different processing parameters after isothermal oxidation at 1250℃for 50 h (a) No.1; (b) No.4

图5 (b) 为No.4工艺条件下制备的涂层氧化后的截面BSE形貌。由图5 (b) 可知, No.4工艺所形成涂层氧化后形成的氧化膜的厚度约为10μm, 且可分为两层;EDS分析表明上层化学组成为71.79O-18.37Al-9.83Si (at%) , 下层为66.13O-32.31Al-0.88Mo-0.68Si (at%) ;结合图4中No.4工艺氧化后涂层表面XRD分析结果可知, 氧化膜上部由Al2O3和Si O2的混合物组成, 下部为Al2O3。氧化后涂层结构分为4层, 由外向内厚度依次约为:10、22、18和3μm。EDS分析表明其对应化学组成分别为59.95Mo-34.67Si-5.38Al、57.81Si-34.75Mo-7.44Al、62.44Mo-34.81Si-2.74Al和76.59Mo-14.93Si-8.49Al (at%) , 结合Mo-Si-Al三元相图[16]可知, 其组成相分别为Mo5 (Si, Al) 3、Mo (Si, Al) 2、Mo5 (Si, Al) 3和Mo3 (Si, Al) 。可以看出, 氧化后涂层中仍然含有一定量的Al, 涂层中较高的Al含量保证了氧化膜结构的稳定。

在1250℃的高温环境中, 采用No.1工艺所制备的涂层, 由于Al含量较少, 极少部分Al在Mo Si2中形成了固溶体, 因此形成的氧化物以Si O2为主, 涂层中少量的Al在高温氧化过程中向表面扩散氧化后溶解于氧化膜中。采用No.4工艺所制备的涂层, Al在Mo (Si, Al) 2中固溶Al含量较采用No.1工艺所制备涂层的多, 因此氧化时首先形成Al2O3和Si O2的混合氧化物膜;随着混合氧化物膜的形成, 混合氧化物膜/涂层界面的氧分压降低后有利于Al2O3的形成[19], 且Al2O3 (-787.38 k J/mol) 的生成吉布斯自由能小于Si O2 (-640.6 k J/mol) [20], 从而在混合氧化物膜/涂层界面生成以Al2O3为主的内层氧化物, 导致了具有两层结构的氧化膜的形成。

3结论

1) 采用16Si-x Al-4NH4F-Bal.Al2O3 (x=1, 2, 3, 4, %, 质量分数) 渗剂在Mo表面制备Mo (Si, Al) 2涂层, 所形成涂层组织结构不同, 均具有多层复合结构。随着渗剂中Al含量增多, 涂层厚度有所下降, 但涂层Mo (Si, Al) 2相中固溶的Al含量均显著增加;

2) 包埋Si-Al共渗涂层在1250℃下经50 h氧化后, 渗剂Al含量为1%时所形成涂层, 氧化膜厚度约为3μm, 主要由Si O2组成, 涂层中的Al对其氧化膜形成影响较小;渗剂Al含量为4%时所形成涂层, 氧化膜厚度约为10μm, 氧化膜上部由Al2O3和Si O2的混合物组成, 下部为Al2O3

专题报道             more...
  • 轨道交通中膜结构的应
    ...

    查看更多

  • 膜结构建筑保温内衬技
    刚查县为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辖县,青海省措温波高原海滨藏城演艺中心,作为刚查县的标志性建筑,演艺中心为直径50米的圆形建...

    查看更多

  • 膜结构幕墙的应用
    膜结构幕墙是膜结构在建筑外围护结构的应用,具有膜结构的共同特性和优点:膜结构是一种非传统的全新结构方式。...

    查看更多

  • 膜结构屋面的应用
    屋盖是房屋最上部的围护结构,应满足相应的使用功能的要求,为建筑提供适宜的内部空间环境。屋盖也是房屋顶部的承重结构,受到材...

    查看更多

  • 膜结构应用于环保工程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飞速发展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展开,特别是污水处理厂等环保项目日益增多,其中有相当数量的污水处理厂的厌氧...

    查看更多

  • 膜结构在污水处理厂中
    相当数量的污水处理厂的厌氧池、污泥浓缩池、生物絮凝池等建于居民区、厂区的周边,污水池的环境、风貌及污水臭味等直接影响人们...

    查看更多

关于华喜

硬件实力 质量控制 发展历程 公司简介

软件实力 经营理念  解决方案 联系方式

中国华喜建筑网站

+021-59198545 400-176-6885 dshx@hxmjg99.com www.hxmjg.com 沪ICP备08009856号 使用条款